首页 > 工程 > 知识 > 浚县什么时候建市,鹤壁市时候建市

浚县什么时候建市,鹤壁市时候建市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29 18:28:54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1,鹤壁市时候建市

鹤壁市是中国河南省省辖市之一,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现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乡镇、877个行政村。全市区划面积218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3%,区域内南北宽67公里,东西长69公里。

鹤壁市时候建市

2,浚县山怎么样啊

怎么说呢 大伾山就一个单山!!!!!!!!!!很一般!!!!!!!!!!自己看看也可以啊 门票三十!
是个很不错的地方,尤其到正月去,是最热闹的时候。
关于浚县及浚县山: 浚县古称黎,西汉置黎阳县,宋改为浚州,明改州为县,县城始建于明代,现存部分城垣,浚县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景,更重要的是在浚县历史文化和风景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让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观的时候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古文化浓重深厚。浚县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同样拥有着古文化的滋养,450多年来一直是周围地区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因它而兴起的正月古庙会,声势浩大,长达月余,日客流量逾20万人,届时商家去集,人流如潮,是观瞻豫北一带纯朴民风民俗的绝好机会,浚县泥猴在国内外有着良好的声誉和较高的艺术评价。 秀美的自然景观大伾山。大伾山风景区荟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大伾山风景区目前完好无缺的保存460余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东麓伟观亭处无代刘题"大伾伟观"四字,字径95厘米。为石刻题字之最。" 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据明代《浚县志》记载,后赵皇帝石勒“以佛图澄之言馋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大石佛又俗称“镇河将军”。 大石佛位于大佛楼内,大佛楼是天宁 寺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因楼内依崖雕凿跏趺式弥勒大像一躯,两脚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说,为浚县一大奇观。
很美或
浚县很美啊,是省级风景名胜
浚县,属鹤壁市辖县,位于河南省北部。浚县城位于鹤壁新区的东南三十公里处。浚县古称黎,西汉置黎阳县,宋改为浚州,明改州为县。县城始建于明代,现存部分城垣。城内有清代民居。 浚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浚县山怎么样啊

3,鹤壁有几个县区

11个
11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现辖两县(浚县,淇县),三区(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和淇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夏朝,鹤壁地域分属冀、兖、豫三州。商朝,属畿内地。春秋时,属卫、晋。战国时,先后属赵、魏。公元前510年,齐桓公在鹤壁西牟山侧设中牟邑,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中牟,历时39年。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今浚县)、朝歌县(今淇县)、荡阴县(鹤壁属之)。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43年),废荡阴县入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荡阴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荡阴县为荡源县,治所在故县(今鹤壁市郊)。唐、宋、元时期,鹤壁地域建置多有变化。黎阳曾为郡、军、府、州治所,朝歌曾为州、郡治所。 明初,置浚县、淇县、汤阴县(鹤壁属之),分属大名府、卫辉府、彰德府。 民国时期,浚县、淇县、汤阴县属河南省河北道,后改属第三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浚县、淇县、汤阴县属平原省安阳专署。1953年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4年,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恢复淇县建置)。1957年3月,汤阴县地置鹤壁市,为省辖市,委托安阳专署领导,后改为省直接领导。1958年12月,安阳专署撤销,鹤壁市曾一度归新乡专署领导。1961年12月恢复安阳专署,又改归安阳专区。1960年10月--1961年11月,汤阴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1月,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 市区经历了三次搬迁。1957年,市区选在鹤壁集,随着二矿、三矿的建设,1957年12月市区南移到中山;后又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1959年,市区又从中山迁到现在的老区大胡。随着矿区的发展,市区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塌陷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制约。1992年,鹤壁决定建立淇滨经济开发区,随着规模的扩大,1999年5月市政治中心又迁到淇滨开发区。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两县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乡镇,人口143万。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商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赵国均定都于此。境内淇河是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被誉为“北方漓江”。《诗经》中有19篇专门描写淇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药王孙思邈、一代文豪罗贯中曾隐居于此。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大伾山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文物古迹荟萃,有“登大伾如临东岳”之美誉。山上北魏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境内云梦山有“云梦仙境”之称

鹤壁有几个县区

4,河南地名的由来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阳,在北汝河之北。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为阴”,故名。汝南县,得名于县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还有内黄县,汉高帝九年(前198年)置县时,因当时习惯上以黄河以南为外,以北为内,黄河以南有外黄县,此地遂取名内黄县。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如: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范县境内古有范水,睢县境内有睢水,漯河市境内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汇流形成河湾,内多螺坑,清代称漯河),淅川境内有淅水,唐河县境内唐河纵贯,扶沟县境内有洧水沟,潢川县境内有小潢河。 二、与山有关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县市有11个。其命名: 1.名称直接使用辖区内的山名。如:平顶山市内有平顶山,鲁山县内有鲁山,确山县内有确山,桐柏县内有桐柏山,方城县内有方城山。 2.取境内山名的一部分。罗山县名出自境内的小罗山,光山县名出自境内的浮光山,中牟县名来自境内的牟山(今已无存)。新密市,西汉置密县,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县名源此。1995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县市的相对位置。南阳,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县因地处嵩山之西,境内外方山传为嵩山起点,故名。 三、与地形、位置、交通有关的命名 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多样,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这种地理形势在一些县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中也有所反映。因地形、位置得名的有:巩义市,原秦置巩县,因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故以巩名县,1991年改市。陕县,秦置,因这里四面环山,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为界,分陕而治,故名。夏邑县,金代改下邑县名而来,下邑因其地势洼下得名。平舆县,西汉置,传古代这里的挚国人根据地势平坦的特点,造出了四轮车,称“舆”,后人称此地为平舆,因而得县名。鄢陵县,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西峡县,因县治位于“入秦孔道,扼楚咽喉”的西峡口而得名。三门峡市名,取自黄河中的峡谷三门峡。因水陆交通得名的有:孟津、延津二县,名称均来自黄河渡口。津即渡口。《尚书·禹贡》注,在孟置津,谓之孟津。北宋改酸枣县为延津县,因境内原有黄河渡口延津得名。通许县,北宋以地邻东京(今开封)通往许昌的大道,取名通许。驻马店市,因明代曾在此设置驿站,故名。
黄河南边。。所以就叫河南了。。。
因为在黄河南岸,所以叫河南。
文章TAG:浚县什么时候建市浚县什么什么时候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