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程 > 知识 > 煤化程度低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煤化度

煤化程度低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煤化度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20 05:28:54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煤化度

煤炭的化学程度,从褐煤到无烟煤变化。
就是煤化的温度

什么是煤化度

2,什么是弱粘煤有什么主要特征

煤化程度较低或中等煤化程度的煤,水分大,粘结性较弱,挥发分较高,加热时能产生较少的胶质体,不能单独用于炼焦。但结成的焦块小而易碎,粉焦率高,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弱粘煤具有较高的惰性组含量。这种煤主要用作气化原料和动力燃料。典型的弱粘煤产于山西省大同市。
煤化程度较低或中等煤化程度的煤,水分大,粘结性较弱,挥发分较高,加热时能产生较少的胶质体,不能单独用于炼焦。但结成的焦块小而易碎,粉焦率高,由于其特殊的成因,弱粘煤具有较高的惰性组含量

什么是弱粘煤有什么主要特征

3,有哪位专业人士能给我解释一下2号煤9号煤是什么烟煤香煤

地下的煤层分为很多层,每一层都有一个标号。标号越大说明煤层的埋深越深。其中有可采煤层和不可采煤层。不同的煤田煤层的分布情况不同,煤质也不尽相同。烟煤:煤化程度低于无烟煤而高于褐煤的煤。燃烧时有烟。香煤:含硫量低或不含硫的煤。燃烧时没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臭煤:含硫高的煤。燃烧时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 含硫量高的煤在燃烧时会有比较刺鼻的气味,因此俗称臭煤。香煤,臭煤是个别地方的通俗叫法,一般搞煤矿地质的人不这么称呼。
解释;2号煤是5000,9号煤是5500,烟煤=有烟,香煤=无烟煤,臭煤=含硫高的煤,这样去区分!不谢!!

有哪位专业人士能给我解释一下2号煤9号煤是什么烟煤香煤

4,煤的灰份指的是什么

煤的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剩下的残渣。因为这个残渣是煤中可燃物完全燃烧,煤中矿物质(除水分外所有的无机质)在煤完全燃烧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分解、化合反应后的产物,所以确切地说,灰分应称为灰分产率。  (1)煤中矿物质  煤中矿物质分为内在矿物质和外在矿物质。  a.内在矿物质,又分为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是成煤植物本身所含的矿物质,其含量一般不超过1~2%;次生矿物质,是成煤过程中泥炭沼泽液中的矿物质与成煤植物遗体混在一起成煤而留在煤中的。次生矿物质的含量一般也不高,但变化较大。  内在矿物质所形成的灰分叫内在灰分,内在灰分只能用化学的方法才能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b.外来矿物质,是在菜煤和运输过程中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和夹石层的矸石。外在矿物质形成的灰分叫外在灰分,外在灰分可用洗选的方法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2)煤中灰分  煤中灰分来源于矿物质。煤中矿物质燃烧后形成灰分。如粘土、石膏、碳酸盐、黄铁矿等矿物质在煤的燃烧中发生分解和化合,有一部分变成气体逸出,留下的残渣就是灰分。  2SiO2??AL2O3??2H2O 2SiO2+AL2O3+2H2O↑ -→   CaSO4??2H2O CaSO4+2H20↑ -→   CaCO3 CaO+CO2↑” -→   CaO+SO3 CaSO4 -→   CaO+SO3 2Fe2O3+8SO2↑ -→   灰分通常比原物质含量要少,因此根据灰分,用适当公式校正后可近似地算出矿物质含量。  (3)煤灰灰分对工业利用的影响  煤中灰分是煤炭计价指标之一。在灰分计加重,灰分是计价的基础指标;在发热量计加重,灰分是计价的辅助指标。  灰分是煤中的有害物质,同样影响煤的使用、运输和储存。  煤用作动力燃料时,灰分增加,煤中可燃物质含量相对减少。矿物质燃烧灰化时要吸收热量,大量排渣要带走热量,因而降低了煤的发热量,影响了锅炉操作(如易结渣、熄火),加剧了设备磨损,增加排渣量。   煤用于炼焦时,灰分增加,焦炭灰分也随之增加,从而降低了高炉的利用系数。  还必须指出的是,煤中灰分增加,增加了无效运输,加剧了我国铁路运输的紧张。  (4)煤的灰分测定见GB212-91。
这几项都是评定煤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决定原煤的价格。挥发分是评定煤质的指标,在确定煤炭的加工利用途径和工艺条件时,挥发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煤化程度低的煤,挥发分较多。如果燃烧条件不适当,挥发分高的煤燃烧时易产生未燃尽的碳粒,俗称“黑烟”;并产生更多的一氧化碳、多环芳烃类、醛类等污染物,热效率降低。因此,要根据煤的挥发分选择适当的燃烧条件和设备。“灰分”是煤碳完全燃烧后剩下的固体残渣,是重要的煤质指标。灰分主要来自煤炭中不可燃烧的矿物质。矿物质燃烧灰化时要吸收热量,大量排渣要带走热量,因而灰分越高,煤炭燃烧的热效率越低;灰分越多,煤炭燃烧产生的灰渣越多,排放的飞灰也越多。一般,优质煤和洗精煤的灰分含量相对较低。煤碳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5,煤炭怎么辨别好坏 详细03

煤是黑色的掺杂的东西也是黑色的,肉眼很难辨别。另外像优质煤里掺杂劣质煤,成品煤里成分掺假等问题都程度不同的存在。比如无烟块煤里掺煤矸石块,掺带硫磺的臭煤;粉状无烟煤、烟煤里掺煤矸石粉或烟道灰、煤皮土;成品煤如蜂窝煤里掺煤矸石粉、烟道灰、煤皮土、黄土等。劣质煤的主要表现:一是不着或不旺,热量低,难点燃,易熄火。二是有异味,臭。劣质煤一般都比较便宜,比如无烟块煤,优质的一般1 吨400 元左右,而劣质的最便宜的150 元;蜂窝煤优质的一般1 吨在400 元,而劣质的最低有250 元1 吨的。不少消费者往往陷入价格的陷阱,图便宜而忽视了质量。最好是到正规的厂家购买,走街串巷的卖煤者的煤大多质量不可靠。要掌握基本的辨别优劣技术。实际上辨别煤炭的优劣并不难,从色泽上看,虽然都是黑,但黑得不同,一般优质的煤黑得发亮,纯正;劣质的发污、发黄、发红。无烟块煤里掺的煤矸石很好发现,不发亮、份量重的就是煤矸石;有硫磺的煤上大都有黄丝线很好辨别。蜂窝煤劣质的发土黄或暗灰色,优质的墨黑发亮。从重量上来能识别,优质的轻,劣质的重,比如蜂窝煤优质的1 吨能有1400 多块,而劣质的只有1100 块。辨别煤炭优劣的最好办法是试烧,不论造假造得多么乱真,只要一烧便可分晓.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1、外观上:虽然从色泽上看都是黑色的,但是黑得不同,一般优质的煤黑的发亮、颜色较纯正;劣质煤炭则显得发污、发黄、发红。2、重量上:优质的轻,劣质的则重,而且也可以采用煤试烧进行辨别。3、火候上:质煤一般都烧不着或者不旺,存在热量低、点火难、易熄火等缺陷;而且还存在异味,臭味大。
1.颜色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2.光泽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3.粉色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呈浅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4.比重和容重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煤岩组成、煤化程度、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矿物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煤的比重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5.硬度是指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根据外来机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煤的硬度分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类。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约2~2.5;无烟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6.脆度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质、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对煤的脆度有影响。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长焰煤和气煤的脆度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无烟煤的脆度最小。7.断口是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形成的断面的形状。在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等。煤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断口形状各异。8.导电性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用电阻率来表示。褐煤电阻率低。褐煤向烟煤过渡时,电阻率剧增。烟煤是不良导体,随着煤化程度增高,电阻率减小,至无烟煤时急剧下降,而具良好的导电性。
没看懂什么意思?

6,煤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一、煤的物理性质是煤的一定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外部表现。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质及其聚积条件、转化过程、煤化程度和风、氧化程度等因素所决定。包括颜色、光泽、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断口及导电性等。其中,除了比重和导电性需要在实验室测定外,其他根据肉眼观察就可以确定。煤的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并用以研究煤的成因、变质机理和解决煤层对比等地质问题。 1.颜色——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2.光泽——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呈浅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假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煤岩组成、煤化程度、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矿物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煤的比重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5.硬度——是指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根据外来机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煤的硬度分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类。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约2~2.5;无烟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 6.脆度——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质、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对煤的脆度有影响。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长焰煤和气煤的脆度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无烟煤的脆度最小。 7.断口——是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形成的断面的形状。在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等。煤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断口形状各异。 8.导电性——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用电阻率来表示。褐煤电阻率低。褐煤向烟煤过渡时,电阻率剧增。烟煤是不良导体,随着煤化程度增高,电阻率减小,至无烟煤时急剧下降,而具良好的导电性。 二、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 煤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有机硫等五种元素组成。其中, 碳、氢、氧占有机质的95%以上。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和其他元素。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一般来讲,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氮的含量也稍有降低。唯硫的含量则与煤的成因类型有关。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重要元素,氧是助燃元素,三者构成了有机质的主体。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常以游离状态析出,但在高温条件下,一部分氮转变成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可以回收制造硫酸氨、尿素及氮肥。硫、磷、氟、氯、砷等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含硫多的煤在燃烧时生成硫化物气体,不仅腐蚀金属设备,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形成酸雨,污染环境,危害植物生产,而且将含有硫和磷的煤用作冶金炼焦时,煤中的硫和磷大部分转入焦炭中,冶炼时又转入钢铁中,严重影响焦炭和钢铁质量,不利于钢铁的铸造和机械加工。用含有氟和氯的煤燃烧或炼焦时,各种管道和炉壁会遭到强烈腐蚀。将含有砷的煤用于酿造和食品工业作燃料,砷含量过高,会增加产品毒性,危及人民身体健康。 煤中的无机质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它们的存在降低了煤的质量和利用价值,其中绝大多数是煤中的有害成分。 另外,还有一些稀有、分散和放射性元素,例如,锗、镓、铟、钍、钒、钛、铀……等,它们分别以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煤中。其中某些元素的含量,一旦达到工业品位或可综合利用时,就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通过元素分析可以了解煤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通过工业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煤的性质,大致判断煤的种类和用途。 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对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和固定碳的计算四项内容。 1. 水分 指单位重量的煤中水的含量。煤中的水分有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结晶水三种存在状态。一般以煤的内在水分作为评定煤质的指标。煤化程度越低,煤的内部表面积越大,水分含量越高。水分对煤的加工利用是有害物质。在煤的贮存过程中,它能加速风化、破裂,甚至自燃;在运输时,会增加运量,浪费运力,增加运费;炼焦时,消耗热量,降低炉温,延长炼焦时间,降低生产效率;燃烧时,降低有效发热量;在高寒地区的冬季,还会使煤冻结,造成装卸困难。只有在压制煤砖和煤球时,需要适量的水分才能成型。 2. 灰分 是指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剩下的固体残渣。它是煤中的矿物质经过氧化、分解而来。灰分对煤的加工利用极为不利。灰分越高,热效率越低;燃烧时,熔化的灰分还会在炉内结成炉渣,影响煤的气化和燃烧,同时造成排渣困难;炼焦时,全部转入焦炭,降低了焦炭的强度,严重影响焦炭质量。煤灰成分十分复杂,成分不同直接影响到灰分的熔点。灰熔点低的煤,燃烧和气化时,会给生产操作带来许多困难。为此,在评价煤的工业用途时,必须分析灰成分,测定灰熔点。 3. 挥发分 指煤中的有机物质受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它是对煤进行分类的主要指标,并被用来初步确定煤的加工利用性质。煤的挥发分产率与煤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煤化程度越低,挥发分越高,随着煤化程度加深,挥发分逐渐降低。 4. 固定碳 测定煤的挥发分时,剩下的不挥发物称为焦渣。焦渣减去灰分称为固定碳。它是煤中不挥发的固体可燃物,可以用计算方法算出。焦渣的外观与煤中有机质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因此,根据焦渣的外观特征,可以定性地判断煤的粘结性和工业用途。
煤可以被氧化燃烧、可以制煤气合成甲醇、合成氨、合成水煤气。常温下是固体、成黑色个别煤有臭味。

7,煤地质学的成煤环境

1、沼泽的概念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形成泥炭层堆积的沼泽称泥炭沼泽。它既不是真正的陆地,也不是水体,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状态。2、泥炭的形成与积累植物死亡后,经生物化学作用分解、合成和聚积,当有机物堆积量超过分解量时,才会形成泥炭层。泥炭沼泽垂直剖面分三层:表层(氧化环境)、中间层(过渡海景)、底层(还原环境)。3、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以原地堆积为主,少数是异地堆积。具有工业可采意义的煤层大都是原地堆积。泥炭沼泽1、泥炭沼泽的类型根据泥炭沼泽的表面形态、水源补给、营养和植被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低位泥炭沼泽低位泥炭沼泽潜水位较高,水源补给充足、营养丰富、植被茂盛。易堆积泥炭层。②高位泥炭沼泽高位泥炭沼泽潜水位较低,水源补给主要依靠降水,营养差,多为草本和苔藓,不利于泥炭层形成。③中位泥炭沼泽中位泥炭沼泽的状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2、泥炭沼泽的发育地段①滨海平原。具有低位泥炭沼泽发育环境。②内陆的河流、湖泊。③山地和高原地段。3、泥炭沼泽形成的方式①水域转化为泥炭沼泽,又包括三种模式:浅水缓岸湖转化为泥炭沼泽,植物生长类型具有分带现象,在泥炭形成过程中,湖水不断淤浅,植物类型也相应推移。深水陡岸湖转化为泥炭沼泽,浮游植物死亡后,沉入湖底,转化为泥炭。河流转化为泥炭沼泽,类似浅水缓岸湖转化模式。②陆地沼泽化地面上封闭的洼地可能形成沼泽。第四节 泥炭的主要组成及性质1、泥炭的化学组成泥炭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①有机质。包括植物残体和腐植质。泥炭有机质含量是指有机质占泥炭干物质总量的百分比。我国泥炭以草本泥炭为主,有机质含量占60%左右。有机质中,C:55%,O:35%,H:6%,N:2%,S:0.3%在泥炭有机质中,以稀碱溶液提取的物质称为腐植酸,是泥炭的特征组分,腐植酸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由分子大小不同、结构也不同的羟基芳香羧酸组成的混合物。②矿物质泥炭中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风、水流挟带的矿物质通过沉积作用,转化为泥炭的组分。常见的矿物质有石英、次生粘土矿物。元素以硅为主,其次是铁、铝、钙、镁,矿物质的另一来源是植物本身。2、泥炭的物理化学性质①分解度:是指植物残体由于腐解作用失去细胞结构物质的相对含量,或者是泥炭中无定形腐植质占有机质的百分含量。②含水性有湿度和持水量两种表示方法。泥炭湿度是指泥炭中水分占泥炭总重的百分比。持水量是指泥炭中水分占泥炭干物质重量的百分比。③泥炭的比重和容重泥炭的比重一般为1.4左右,藓类泥炭较轻,木本泥炭和草本泥炭偏重。无量纲。泥炭在自然状态下的容重称湿容重,干燥后的容重称干容重。单位是g/cm④结构和颜色泥炭结构疏松多孔,力学稳定性差。苔藓泥炭呈海绵状,草本泥炭呈纤维状,木本泥炭为碎块状。泥炭的颜色与植物、分解度和矿物质有关。例如,苔藓泥炭呈黄色,分解转变为腐植质呈黑色,含蓝铁矿呈蓝色,含菱铁矿呈浅绿色。⑤泥炭的可燃性泥炭具有可燃性,用发热量表示。我国泥炭发热量多在10-12MJ/Kg。3、泥炭的类型根据植物的组成,泥炭分为草本泥炭、木本泥炭和藓类泥炭。 泥炭类型 灰分含量 分解能力 酸碱度 含水量 颜色 弹性 草本泥炭 较高 较强 微酸碱性 较少 暗 较差 木本泥炭 较低 较弱   少 红褐色 差 藓类泥炭 低 弱 酸性 高 淡 强 第二章 第一节 泥炭化作用1、泥炭化的生物化学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生物化学分解和生物化学合成。①植物残骸中的有机化合物经氧化分解、水解,转化为简单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化合物。②分解产物之间合成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沥青质。形成腐植酸的过程或作用称为腐植化作用,腐植化作用不是生物作用,而是在氧化环境中的化学作用。2、凝胶化作用植物在泥炭化过程中经历了腐植化作用后,继而将经历凝胶化作用;凝胶化作用是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的过程。由于植物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吸水能力强,在还原环境中逐渐分解,细胞壁先吸水膨胀,胞腔缩小,最后完全丧失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胶体,或进一步转化为溶胶;当电性、酸碱性、温度变化时,产生胶体化学变化,上述物质形成凝胶状态。因为这一过程既有厌氧生物作用,又有胶体化学作用,所以又称“生物化学凝胶化作用”。3、丝炭化作用当沼泽表面比较干燥,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在微生物参与下脱氢、脱水,碳含量增加,氧化到一定阶段后植物遗体迅速转入弱氧化或还原环境中,或被泥沙覆盖后中断氧化作用,这个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如果丝炭化过程持续进行,将可能导致植物遗体全部分解。当植物遗体存在氧化和还原环境交替变化时,丝炭化和凝胶化作用可能交替进行。需说明的是,当丝炭化作用充分形成丝炭物质后,凝胶化作用也就终止了。第二节 残植化作用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当泥炭沼泽水流畅通时,在长期供氧充足情况下,不稳定组分被充分分解,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富集的过程。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沼泽潜水面下降,植物遗体没有被水覆盖而强烈氧化,造成稳定组分富集。残植化作用的产物经煤化作用形成残植煤。第三节 腐泥化作用在湖泊、沼泽水深地带、海湾、浅海等水体中,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这个过程称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经分解、缩合和聚合,形成富水棉絮状的胶体物质,经脱水和压实,形成腐泥。腐泥的颜色一般为黄色、暗褐色和黑灰色。第四节 泥炭成分、性质不同的影响因素1、植物群落木本植物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易形成凝胶化物质,形成的煤以光亮煤为特征;草本植物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蛋白质,不稳定成分分解,稳定组分富集,形成富含稳定组分(壳质组)的煤,氢含量和焦油产出率高;苔藓植物能分泌防腐剂,因此苔藓类泥炭常保留较多的不稳定组分。2、营养供应根据植物生长的营养供应,可分为三种类型:富营养型、中营养型和贫营养型。低位泥炭沼泽常形成富营养型泥炭,高位泥炭沼泽常形成贫营养型泥炭,中位泥炭沼泽常形成中营养型泥炭。3、介质的酸度酸度高不利于细菌生存,中性或弱碱性有利于细菌繁殖。富钙的沼泽中,多以石灰岩为基底,喜氧细菌活跃,水生植物为主,形成的煤中S、N含量高,可能与硫细菌的强烈活动有关。高位泥炭沼泽中,酸度高,加上藓类可分泌防腐剂(酚类),不利于细菌生存,所以植物的细胞结构能保存下来。4、氧化还原条件泥炭的表层处于氧化环境中,容易被氧化形成丝炭;泥炭的底层处于还原环境中,容易形成镜质组煤。根据成煤的原始物质和堆积环境,煤分为三类:①腐植类:腐植煤、残植煤。高等植物在沼泽环境中形成。②腐植腐泥类:腐植腐泥煤。高低等植物混合,在湖泊和沼泽环境中形成。③腐泥类:腐泥煤。低等植物和少量动物在湖泊、沼泽深水部位形成。第三章 煤化作用及煤的变质作用类型第一节 煤化作用的阶段和特征1、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①煤的成岩作用泥炭形成后,由于盆地沉降,在上覆沉积物的覆盖下埋藏于地下,经压实、脱水、增碳作用,逐渐固结,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转变成年轻的褐煤,称为煤的成岩作用。在成岩过程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继续参与形成腐植酸,已形成的腐植质形成凝胶化组分。②煤的变质作用年轻的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和较长的时间作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烟煤、无烟煤和变无烟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腐植质不断发生聚合反应,稠环芳香系统的侧链减少,芳构化程度提高,分子排列更加规则。2、煤化作用特点①增碳化趋势。挥发分减少,碳相对含量增加。②结构单一化趋势。泥炭阶段含多种官能团,到无烟煤阶段只含缩合芳核,最后演化为石墨。③显微组分均一化趋势。④具有不可逆性。⑤发展的非线性。⑥结构致密化,定向排列化。第二节 煤化作用的因素1、温度:受地热梯度的影响。2、时间:也是重要因素。3、压力:压力不产生化学反应,但可以使煤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例如孔隙率、水分含量降低,密度增加,有机大分子定向排列,光的反射率增加。第三节 煤化程度指标煤化程度指标,也称煤化指标,煤级指标。常用的煤化程度指标如下:①水分。一般情况下,从低煤级到中高煤级,水分减小。②挥发分。在烟煤阶段,随煤化程度提高,挥发分降低。③镜质组反射率。随煤化程度提高,镜质组反射率增加。④碳含量。随煤化程度提高,C在有机质中的相对含量增加。⑤氢含量。从无烟煤到变无烟煤阶段,氢含量降低明显。⑥发热量。发热量与含水量有关,是低煤化阶段煤化程度指标。⑦壳质组荧光性。壳质组荧光性与反射率互为消长,是低煤化程度指标。⑧X射线衍射。随煤化程度提高,衍射曲线变陡,强度增加。第四节 煤的变质作用类型1、根据热源的类型,煤的变质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深成变质作用。主要是地热引起,又称区域变质作用。②岩浆变质作用。由岩浆侵入产生的热变质作用。③动力变质作用。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变质作用。构造运动产生的动压力不直接产生化学反应,而摩擦生热可以加速煤的变质作用。2、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根据西欧煤田地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情况下,深度每增加100米,煤的挥发分降低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提高。
文章TAG:煤化程度低是什么意思煤化程度是什么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